作者:夏志铭
产品概况:从结构到性能的革新
化学属性与研发背景
溴虫氟苯双酰胺(Broflanilide,CAS号:1207727-04-5)由三井化学Agro株式会社发现,三井化学与巴斯夫共同开发,2019年在澳大利亚首次登记上市。其分子式为C₂₅H₁₄BrF₁₁N₂O₂,分子量663.277,独特的间二酰胺结构使其成为GABA门控氯离子通道变构调节剂,被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(IRAC)归为Group 30,区别于传统作用于鱼尼丁受体的双酰胺类杀虫剂。
作用机理:精准靶向昆虫神经系统
通过结合昆虫GABA受体的独特位点,抑制氯离子内流,导致害虫神经信号传导紊乱,表现为过度兴奋、痉挛直至死亡。对幼虫和成虫均具高效活性,且与氟虫腈、氯虫苯甲酰胺等无交互抗性,尤其适合治理对传统药剂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群。
核心优势:广谱、高效的多重突破
1. 杀虫谱广:覆盖多类作物与害虫
农业领域:主治鳞翅目(小菜蛾、甜菜夜蛾、稻纵卷叶螟)、鞘翅目(黄曲条跳甲)、缨翅目(蓟马)等害虫,适用于甘蓝、白菜、豇豆、水稻等作物,兼具种子处理防治谷物线虫的潜力。
卫生领域:对白蚁、蟑螂、蚊蝇等卫生害虫效果显著,可开发为环境友好型卫生用药。
2. 性能卓越:速效与持效双优
速效性:2小时内害虫停止取食,24小时可见死虫,快速遏制危害扩散。 耐雨水冲刷:药后1小时降雨无需补喷,持效期长达5-7天,减少施药频次。
3.抗性管理破解传统药剂困局:
针对氟虫腈、氯虫苯甲酰胺等产生抗性的害虫,如抗狄氏剂的蚊蝇、抗环二烯的鳞翅目幼虫,溴虫氟苯双酰胺通过全新作用位点实现高效防控,建议与虫螨腈、茚虫威等不同机理药剂交替使用,延缓抗性产生。
登记与应用:国内外市场布局与技术指南
国内:截至2025年,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4个登记证,原药为98%,制剂为5%悬浮剂和100克/升悬浮剂,登记作物为甘蓝、白菜、番茄、辣椒、黄瓜,防治小菜蛾、甜菜夜蛾、黄条跳甲、棉铃虫、瓜绢螟。
国际:2018年日本首登(白蚁防治),随后在加拿大、美国等国获批,覆盖农业害虫与卫生害虫防治。
市场前景:增长潜力
作为巴斯夫农化板块的战略产品,溴虫氟苯双酰胺已在中国、日本、印度等主要农业市场取得登记,并逐步拓展至拉美、非洲地区。其背后的专利壁垒与联合研发实力,使其在竞争激烈的杀虫剂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。
溴虫氟苯双酰胺复配潜力丰富:
大田害虫:与虫螨腈、甲氧虫酰肼复配,增强对夜蛾科害虫速效性;
抗性治理:与多杀菌素、唑虫酰胺复配,应对蓟马、粉虱等小型害虫;
剂型开发:颗粒剂、药肥一体化产品正在研发,适配多样化施药场景。
结语
溴虫氟苯双酰胺凭借独特的作用机理、广谱高效的性能及低抗性风险,成为全球杀虫剂市场的重要创新品种。溴虫氟苯双酰胺的问世,标志着双酰胺类杀虫剂从鱼尼丁受体靶标向 GABA 受体靶标的重要技术跨越,为全球农药行业破解抗性害虫治理难题提供了全新武器。